早产宝宝“呼吸保卫战”:澄江首例气管插管下肺表面活性物质(PS)注入术在市中山医院成功开展

来源:原创
作者:李鑫
点击数:
发布时间:2025-09-14

“喘气急、哼哼唧唧、还吐沫沫……”

一个只在妈妈肚子里待了35周零3天的早产宝宝,刚出生就出现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(NRDS)的典型症状。就算用上了无创呼吸机(nCPAP)帮忙呼吸,宝宝的血氧饱和度还是不太稳定。紧要关头,玉溪市中山医院新生儿科团队果断出手,给宝宝做了气管插管下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(PS)手术,成功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。术后宝宝肺功能恢复,成功躲过了更痛苦的有创机械通气,目前宝宝已顺利出院。

这个早产宝宝出生后,因为呼吸特别急促、发出哼哼声、还吐泡泡,加上出现了三凹征阳性症状(吸气时胸骨上窝、锁骨上窝、肋间隙明显凹陷),被紧急送进了新生儿科。床边拍的胸片发现左肺透亮度降低了,医生结合宝宝早产的情况和这些症状,确诊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。由于早产儿肺部还没发育好,就算用了无创呼吸机帮忙呼吸,宝宝喘气困难的情况也没明显好转,血氧饱和度一直上上下下不稳定,病情可能随时会变严重。

面对患儿急迫的病情,新生儿科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协作(MDT),联合妇产科、医学影像科、医学检验科共同制定救治方案,并为其实施“气管插管下肺表面活性物质(PS)注入术”,采用“气管插管-注药-拔管-序贯呼吸支持(INSURE)”技术来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。在儿科副主任付彦伟的指导下,医生李鑫迅速进行气管插管,将肺表面活性物质(PS)缓慢滴入气管,并配合正压通气。经过约2小时的治疗,患儿呻吟、吐沫、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缓解,血氧指标逐渐稳定,成功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。护理团队同步采用“发育支持护理(DSC)”模式,通过减少环境刺激等方式,为患儿康复提供有力支持。

据悉,这也是澄江首例气管插管下肺表面活性物质(PS)注入术的成功应用,是医院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领域的迈出的重要一步。它不仅为早产儿呼吸支持提供了“精准给药+序贯支持”的优化方案,还降低了有创机械通气带来的并发症风险,进一步完善了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,提升了科室整体诊疗能力。


医科普|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

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(NRDS),也叫新生儿肺透明膜病,是由于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(PS)缺乏或生成不足导致的严重呼吸障碍。若PS缺乏,一方面会导致肺泡萎缩形成肺不张,另一方面还会使肺血管渗透性增加引发肺水肿,血浆内容物外渗,形成肺透明膜病,使患儿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。

PS替代疗法的应用,可帮助患儿度过呼吸功能不全的危险期,降低后遗症发生率,显著提升患儿生存质量。